狂人日记吃人(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少时不懂《狂人日记》,读懂已非狂中人!
鲁迅从日本回国后,接连遭到残酷现实的打击,他一度消极应世,把自己关在“铁屋子”里,一味“钩沉”古籍。直到《新青年》树立起文学革命的旗帜,鲁迅才从消沉中振作起来,将多年对中国现状和中国人的认识浓缩到一篇小说里,与新青年同仁一道振臂高呼,向整个社会体制发起挑战,这篇非同凡响的小说,便是《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的故事起因有些绕,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我拜访朋友,朋友弟弟得了精神病,并把犯病所见所闻写了日记,我把这些日记整理出来,就成了狂人日记。
鲁迅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篇现代性的短篇白话小说,具有开山立宗的划时代意义。实际上,鲁迅写此篇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参照借鉴了果戈理小说《疯人日记》。
狂人即疯子也,所谓天才与疯子只隔一线,我们普通人游走于天才与疯子之间,既有天才的理性也有疯子的基因。
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来剖析我们现代人所存有的天才之理性与疯子之基因。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
有人以孙悟空为例,认为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分两个阶段: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和大闹天宫后的孙悟空。
狂人亦是如此,只不过狂人就是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就是在社会磨去棱角,以后办事全靠人情世故,个人的主张和意愿反倒不重要了。我们每个人从幼小到成熟到年老的经历,其实就是从反叛开始,斗士半辈子,最后与现实合解,或者说妥协更恰当些。
在发病之前,狂人也是碌碌众生一员,自我意识觉醒后,开始如卡夫卡《地洞》中的人格化的鼹鼠类动物一样,惶惶不可终日,总有刁民要害朕。
个体意识觉醒,往往导致不合群。众人独睡,我独醒,那得多痛苦。总有想说的,想要的,想想的,总不能实现,多痛苦,何不蒙蔽个体意识,泯然众生?
狂人之“狂”,其实就是个体意识的觉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变态的心理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把正常人的探视、笑都视为暗藏杀机的行为,完全背离了正常人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
在变态心理的驱动下,形成的逻辑是扭曲的。
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他诊治,开了药,嘱咐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3、虚妄的意识
狂人生活自己编织的虚妄世界里,把没来由的利害关系串连起来,加强受害者的角色扮演。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一个人的意识觉醒,其实都是循着这样的三步走。
如果把自己代入刚从监狱里逃出来的犯人,你就会理解这三种心态。
为什么会有从众心理,就是因为个体意识不想觉醒。因为在众人之中,个体意识觉醒太痛苦了。
二、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原罪
1、原罪来源于我们的原生家族,来源于你的祖祖辈辈。你无私、利他,但是,你之前的家族是怎么起家的,你并不知晓。几乎每一个人的祖先都是从掠夺起家的。因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掠夺。
2、原罪来源于我们是人,是人的一份子。从野蛮进化到人,中间是一条血腥之路,我们要杀死多少动物,掠夺多少资源才能让自己在万物有灵的世界中存活下来。
3、原罪来源于文明车轮碾压向前的动力。人类追求的生存是动力第一层次;追求的真善美是动力第二层次;追求自我实现是动力第三层次。
例如:一个草根,无论是民工,还是白领,找到工作第一动力便是赚钱让自己能够买到维持生存的食物和水。当食物和水满足之后,就想要买到房子和代步的车。再之后就想要谈恋爱让自己基因传承让后代繁衍的要求。而这些需求,其实都是生存的基本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们都是自带原罪的,因为我们在掠夺。我们通过勤奋、努力来掠夺别人的资源,来争抢别人的生存空间。
第一层次满足之后,接着就来满足第二层次。此时的草根已成为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有足够的资产,不再发愁吃喝住行和子女繁衍,而是追求人性的真善美了。所以很多有一定名望和实力的人开始发挥影响力,搭桥铺路、捐希望小学、捐养老院。这些人也是有原罪的,因为世界是二元对立的,有真善美就必然有假恶丑,而你的真善美其实占领了别人想变成真善的份额,结果被逼成假恶丑。梁山108好汉,哪一个不是向往真善美的人?但是,他们的份额被大环境占据了,而北宋那个时代背景成为“真善美”的背书。真善美既可以是一个为自己寻找正当理由让良心过得去的虚伪幌子和口号,也可以是一种真的向往。
第三次层次的自我实现更是带有原罪。一将功成万骨枯,哪个有赫赫有名的人没有手染鲜血呢?千古第一帝秦始皇捍卫的华夏民族的大一统,却是灭尽六国残害百万百姓。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呢?你的梦想、我的梦想、他的梦想,绝大可能是冲突的,这是一个零和游戏,非胜即败,你实现了我就实现不了!
佛祖当年毅然抛掉王位出家,最后菩提树下明心见性悟道成佛,却让众多家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国家不事耕种的人少了,国力就减弱了。
只有当下,心不动,无原罪。正如王阳明所说,无善无恶心之体。世间平衡,人心平衡,才是宇宙之道。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对于“原罪”有深刻的认识,他在文中写道:“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四千年来时时的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可以说狂人是鲁迅先生的忏悔意识的反应,他并没有将自己与吃人的罪责完全撇开,他意识到自己也是有罪的,也有在无意间成为吃人的帮凶。鲁迅先生1925年在《灯下漫笔》中痛切地指出:“大小无数次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女人和小儿。”
《狂人日记》插图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纸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很多学者认为这段经典名言是对封建礼教虚伪本质的揭露。其实虚伪存在于任何时代,笔者认为这是对于人性为了上升的掠夺本质的揭露。无善无恶心之体,知善知恶为掠夺。掠夺从知善知恶开始,正如夏娃寻了树叶遮挡羞处,听从本性而吃了苹果一样。
当上帝知道人类祖先做了这些之后,心想,完了!
因为个人意识觉醒了,觉醒必然会有善恶之分,有非分之想,就有对处境的抗争。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写的不是每一个为上升而拼搏的我们吗?
恐惧是激发意识觉醒的根本动因。
三、回归无善无恶
狂人日记本质上的问题是吃人,由吃人而引发狂人的种种行为与思想。
吃人在传统意义上指的是封建制度、礼教、文化对人性的压迫与戕害,在笔者看来,却是世人对良知的鲁迅先生借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认为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鲁迅对未来社会的美好祝愿。“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深刻剖析和反思,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妥协,对道德的盲从,对人格的泯灭。
文章最后写救救孩子,其实是呼吁更多人清醒过来,保持独立人格,不与世俗妥协,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
现实中的人,都是有原罪的,只有孩子的心是纯洁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是没有来得及受到尘世污染的。因此,要想建立人人纯净的世界,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让每个人回归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美好状态。
虽然鲁迅自述,《狂人日记》“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其实,他塑造的狂人兼有疯子与超人的特征,把超人的理性与疯子的狂乱完美结合起来。
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不细细品味,无以悟出其中深刻的内涵。毛主席曾这样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狂人日记》明面上是写狂人的狂态,实质上是鲁迅触动的是读者思考人性、社会、时代、人生真谛的心弦。表达了鲁迅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更深远的是表达了彻底的、不妥协的保持君子清流、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狂人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而是象征君子和而不同的崇高追求,是君子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担当,是悲天悯人、普惠大众的博大胸怀。
终于明白,鲁迅为何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一切时代。
关键词: 狂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