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项羽的故事的典故(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除掉刘邦?)-微动态

来源:互联网 | 2023-02-07 13:43:05 |

楚汉相争,真的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更不会过时的历史话题。后人读这段历史,难免会对西楚霸王最终落得四面楚歌,饮恨自尽的悲凉下场而扼腕。当然,相信持项羽不值得同情之观点的朋友也一定不在少数。

诚然,项羽确实是在拥有大好局面的情况下被刘邦翻了盘,然而项羽所犯下的致命错误到底是什么,才给了刘邦逆袭成功的机会呢?是鸿门宴放虎归山,还是另有他因?在笔者看来,搞清楚项羽的错误,比项羽这个人物是否值得惋惜更有意义。

上图_ 鸿门宴 连环画报


(资料图)

既然提到了鸿门宴,就先聊聊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除掉刘邦?

纵观历史进程,不难发现项羽除掉刘邦的机会并不少,而最佳机会似乎就是在这“鸿门宴”上。提起《鸿门宴》,这绝对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相信大部分读者朋友,是通过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项羽本纪》之记载,了解这段历史故事的。这篇古文将鸿门宴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描述的相当详尽,而且确实是相当之精彩。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当时刘邦的情况可谓是万分危急。正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汉高祖刘邦有随时被剁成肉酱的可能。要不是张良的机智,樊哙的勇猛,刘邦已经成了项庄的剑下鬼,范增的刀下魂。而且,就在斗智斗勇最关键时刻项羽掉了链子——手软了,刘邦一看形势不妙,利用起身上厕所之机而逃之夭夭。

当得知刘邦已经逃走,亚父范增不由慨叹:“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上图_ 楚汉之争

那么项羽为什么会放过刘邦?这绝对是见仁见智的大话题。笔者认为,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是因为项羽压根就不想建立一个类似秦帝国那样的中央集权制王朝,而是想要回归到一个周王朝式的分封制王朝。

我们通常的认为是,如果楚汉之争是项羽赢了,那么项羽同样会建立一个新中央集权制王朝,只不过这个王朝的国号不是“汉”,可能会是“楚”。实际上,这只是我们根据历史脉络走向,而主观惯性地认为如此而已。

而在当时,关于这片广袤的土地,究竟以何种方式来统治是有存在巨大争议的。

秦国以超强的武力而平定六国统一天下,进而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建立了一个全新制度的帝国王朝。这既是统治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又是一次急剧冒险性的勇敢尝试。很显然,这次尝试的结果是失败的,甚至是可悲的。这让反秦取得阶段性成功的人们不得不思考,下一步将以何种方式来统治这片土地?是继续秦帝国的集权郡县制还是返回到周王朝相对松散的分封制?在这个决策性问题上,楚国贵族出身的项羽和贫民出身的刘邦,立场完全不同。简言之就是,项羽要做霸主,类似于齐桓公、晋文公,而刘邦则向往的则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的皇帝位。

关于项羽的思维立场,在之后的所为上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上图_ 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

反秦胜利,确定了反秦联盟的领导地位之后,项羽的做法是大封诸侯。而这些诸侯之中,不少人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的后裔,这一做法明显表明了项羽想要回归周王朝的统治思想。可是项羽没有搞明白,当下与周王朝建立之初相比,早已时过境迁。任何一位诸侯早已摒弃了春秋时期贵族的优雅,而是崇尚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和征伐与杀戮,甚至还有不乏像刘邦这样,更倾向于延续秦帝国,想要统领天下之人。

由于诸侯们各怀鬼胎,在项羽分封的诸侯不久,诸侯国之间以及内部立刻出现各类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很直接粗暴——战争。面对如此尴尬窘境,项羽的选择是前去“维和”,拼尽全力去维护脆弱的诸侯国平衡框架。他既要以“老大”的身份,给诸侯之间断官司,又要带兵平定诸侯国内部的叛乱。项羽虽然费尽力气地东奔西走,甚至弄得自己焦头烂额,但结果却收效甚微,更是得不偿失。

​上图_ 樊哙(kuài)(公元前242年—公元前189年)

回过头来看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当樊哙直接了当地“将军”项羽说到,刘邦劳苦功高,不见封侯,却听说要遭人毒手之时,项羽对樊哙以一个“坐”字(邀请樊哙入座)回应,已经表现出杀刘之心的极大动摇。结合上文提及的项羽后续所作所为,就能够解释,项羽不杀刘邦并不是什么“手软”,而是因为项羽如果杀了刘邦这个功劳最大的军阀统领,那么他再如何说服其他反秦联盟头领们,去相信回归诸侯国统治框架的梦想呢?所以,项羽不杀刘邦,完全是为“梦想”的大局考虑而为之。

故事聊到这里,我们可以扣一下题。项羽的致命错误之一:不懂与时俱进,梦想着建立一个分封制的诸侯国王朝,而对自己的定位是齐桓公这样的春秋霸主。

上图_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前256年—前195年)

至于项羽犯下的第二个致命错误,简直是将自己战略短视的短板,“一丝不挂”地展示于众人。这个错误就是将刘邦的诸侯封地封在了巴蜀与汉中。表面上来看,巴蜀与汉中是远离中原的偏远地区,但实际上巴蜀与汉中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显然项羽忽视了这个要点。当然,仅占有巴蜀与汉中尚不具备反攻中原的能力与实力,因为此时尚有地处北方的关中平原(地区)对汉中乃至巴蜀的限制。我们再来看一下项羽对于秦帝国老家又是怎么个安排。

如果要说项羽对刘邦毫无顾忌,没对刘邦施行特殊“照顾”,那也是冤枉项羽。但是说实话,项羽对于汉王刘邦的“照顾”确实很不成功,甚至是相当愚蠢。在秦末时期,长江水路尚未被开发的客观前提下,压制巴蜀最重要的地理区域就是汉中与关中,汉中这块“不起眼”的小地方已经让项羽白给了刘邦。项羽想要从地理上压制住刘邦,只剩下相对更重要的关中了。而项羽却把关中一分为三,封给了秦帝国的三位降将,分别为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史称“三秦”。

上图_ 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分区图

项羽将秦地三分,一方面满足三位“老秦人”对故土的眷恋,更加感激自己,同时也有起到分化老秦国力量之作用。只是,这个分化并不是仅对项羽有利,对于刘邦则是更加利好。汉王元年,刘邦利用项羽忙于“维和”中原之际,以韩信为大将,用暗度陈仓之策,奇袭关中。结果是章邯、司马欣兵败自刎,董翳被迫降汉,汉王二年,刘邦统一关中。这意味着从地理上,刘邦占据了西面半壁江山,已经具备了当面秦统一六国时的基础。

这个时候,项羽才反过神儿来,明白自己最大的劲敌是刘邦。可惜为时已晚,刘邦已经成了气候。接下来无论项羽能够打赢多少场胜仗,却因为刘邦根据地地势的险要,项羽怎么也不能够端了刘邦的老窝,所以他最后的命运只能是被刘邦收割。

上图_ 战国七雄时期,齐国的地理位置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倘若项羽将刘邦的封地放在距离自己较近的区域,比如说“三齐”之地(所谓“三齐”乃齐、济北与胶东三王封地,基本上是战国时齐国领地)。虽说这齐地靠近中原,且经济相对发达,但是却不具备任何地理战略优势。如此即便是刘邦再怎么雄才大略,手下再怎么能人辈出,也不见得能够脱颖而出,至少不会这么快。

所以说,项羽这第二个错误比第一个更加致命。要不怎么说项羽是“战术上的强人,战略上的矬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