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毛主席从韶山冲开蒙读书起,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共经历过几十位老师,其中既有和睦温馨的画面,也不乏激烈争斗的时刻,但毛主席一直都很敬重他们,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尊师佳话。
(相关资料图)
毛宇居是毛主席幼时的私塾先生,尽管执教只有短短的一年,但这份师生情,毛主席可是记了一辈子。
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在参观故居、祭奠父母坟墓后,毛主席在第二天设宴款待父老乡亲们,他第一个请的人,就是毛宇居。
当时,毛宇居的身份是“富农”,正在参加“改造”,当他得知毛主席邀请自己赴宴时,不禁老泪纵横,说:“主席真是有心了!”
在宴会上,毛宇居与毛主席坐在一起,宴会开始后,毛主席第一杯酒就敬给了毛宇居。
毛宇居连忙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答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宴会结束后,毛主席亲自送毛宇居回家,他搀扶着毛宇居的手,一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两人回忆着往事,有说有笑。
其实早在1951年9月,毛主席就特地邀请毛宇居与张有成、文梅清等人一同进京,热情接待了他们。
当时,毛主席了解到毛宇居饱受牙病困扰多年,还特地安排医生为他诊治,给他做了一副假牙。
毛宇居临走时,毛主席又拿出150元,说:“湖南乡下那边条件艰苦,这些钱您老就收下吧,权当学生的一点心意。”
1910年,17岁的毛主席赴东山学堂求学,当时已经过了入学考试的时间,加上他又是外乡人,因此东山学堂的校长就没有同意他入学。
幸运的是,在东山学堂教书的张有晋先生,看过毛主席写的几篇文章后,觉得这个学生志存高远,才华出众,就极力劝说校长,说如果东山学堂不收这个学生,将是东山学堂建校以来最遗憾的事。
在张有晋的力荐下,校长终于同意了让毛主席进入东山学堂读书。
对张有晋老师的这份恩情,毛主席一直记在心里,终生不忘。
1952年7月,毛主席给远在湖南的张有晋寄去200块钱,并邀请他到北京观光。张有晋抵达北京后,毛主席亲自迎接,欣喜地说:“麓村先生,当年我能进东山学堂,全靠您老的帮忙啊!”
张有晋连忙说:“主席,当年之事,实在谈不上什么帮忙。”
后来,张有晋在北京定居后,毛主席又嘱咐秘书田家英:“麓村先生来北京很匆忙,想必生活用品带得不是很齐全,你从我的稿费里拿出些钱,给麓村先生和他的家人们置办周全。”
毛主席怕张有晋不习惯北京的冬天,又嘱咐田家英把自己的大衣和帽子送去,把张有晋感动得热泪盈眶,感慨道:“古往今来,能有几人如主席啊!”
在毛主席的求学生涯中,张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大概也是唯一一个跟毛主席有过过节的师长。
那是在1915年,张干正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校长,颁布了一条新规,要求学生从下学期起,每月向学校缴纳10元学杂费。
这个规定一出,顿时群情激愤,毛主席更是非常激动,专门写了一篇《驱张干宣言》,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
张干为了以儆效尤,决定开除毛主席的学籍,但遭到了大批老师的反对,毛主席才得以继续完成学业。不过,张干后来因为此事的发酵被迫离职,因此,两人可谓是结下了“梁子”。
新中国成立后,远在湖南的张干惶恐不安,昔日的学生已经成为新中国的领导人,自己还会有好果子吃吗?但是,毛主席的举动,却超出了他的意料。
1950年10月,当毛主席听说正在长沙妙高峰中学执教的张干生活困难,就向湖南省主席王首道指示说:“张次崙先生,湖南教育界老人,年已七十,一生教书未做坏事,现闻先生家口甚多,生活极苦,拟请湖南省政府每月每人酌给津贴米若干,借资养老。”
王首道接到指示后,就给张干家送去了津贴和救济粮。张干得知是毛主席的指示后,顿时泣不成声,说:“毛主席以德报怨,君子之风啊!”
(图:左二为张干)
1952年9月,毛主席还特地邀请张干等人一起进京。张干接到邀请后,一直举棋不定,怕自己无颜面对毛主席,但见毛主席态度诚恳,也就不好再反驳,便与李漱清、罗元鲲、邹普勋等人一同进京。
抵达北京后,毛主席设宴款待,当他见到张干后,第一句话便是:“先生,当年我在长沙读书时,曾多有得罪,还望先生原谅。”
张干没有想到毛主席不仅摒弃前嫌,还反过来给自己道歉,一时受宠若惊,连忙说:“哪里哪里,主席,当年的事我也有过失,实在是惭愧啊!”
当一行人结束北京之行,准备回湖南时,毛主席又给每人送来了100块钱,还有一套衣服和一件大衣,嘱咐他们多保重身体。
毛主席的这些举动,让张干终生难忘,一直到临终前,还对家人说:“此生此世,不知如何报答毛主席!”
这就是毛主席尊师重道的故事,丝毫没有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忘记当年教过自己的师长们,诠释了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