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即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MAX也叫802.16无线城域网或802.16。WiMAX是一项新兴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能提供面向互联网的高速连接,数据传输距离最远可达50km。WiMAX还具有QoS保障、传输速率高、业务丰富多样等优点。WiMAX的技术起点较高,采用了代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方向的OFDM/OFDMA、AAS、MIMO等先进技术,随着技术标准的发展,WiMAX逐步实现宽带业务的移动化,而3G则实现移动业务的宽带化,两种网络的融合程度会越来越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WiMax五大优势
WiMAX发展前景优势之一,实现更远的传输距离。WiMax所能实现的50公里的无线信号传输距离是无线局域网所不能比拟的,网络覆盖面积是3G发射塔的10倍,只要少数基站建设就能实现全城覆盖,这样就使得无线网络应用的范围大大扩展。
优势之二,提供更高速的宽带接入。据悉,WiMax所能提供的最高接入速度是70M,这个速度是3G所能提供的宽带速度的30倍。对无线网络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惊人的进步。
优势之三,提供优良的最后一公里网络接入服务。作为一种无线城域网技术,它可以将Wi-Fi热点连接到互联网,也可作为DSL等有线接入方式的无线扩展,实现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接入。WiMax可为50公里线性区域内提供服务,用户无需线缆即可与基站建立宽带连接。
优势之四,提供多媒体通信服务。由于WiMax较之Wi-Fi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安全性,从而能够实现电信级的多媒体通信服务。
优势之五, 从产业链来讲,Wimax有商用数据上网卡有商用手机(HTC Max 4G),并且还存在终端一致性测试的问题。所以,WiMAX的产业链还需要经过像TD-SCDMA产业链的规模试验过程。
WiMax三大劣势
第一,从标准来讲WiMax技术是不能支持用户在移动过程中无缝切换。其速度只有50公里,而且如果高速移动,WiMAX达不到无缝切换的要求,跟3G的三个主流标准比,其性能相差是很远的。
第二,WiMAX严格意义讲不是一个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还是一个无线城域网的技术。另外,我国政府也组织了相关专家对此做了充分分析与评估,得出的结论是类似的。
第三,WiMAX要到802.16m才能成为具有无缝切换功能的移动通信系统。WiMAX阵营把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寄托于未来的16m标准上,而16m的进展情况还存在不确定因素。
WiMax应用前景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是各种有线接入技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高速因特网接入、双向数据通信、私有或公共电话系统、双向多媒体服务和广播视频等领域具有广泛WiMAX无线网卡的应用前景。相对于有线网络,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具有巨大的优势,如:
*无线网络部署快,建设成本低廉
*无线网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升级方便
*无线网络的维护和升级费用低
WiMax无线网络的技术以及其应用前景介绍
*无线网络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需求阶段性地进行投资
WiMax的应用主要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固定式无线接入,一个是移动式无线接入。802.16d(IEEE 802.16-2004)属于固定无线接入标准,而802.16e属于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标准。INTEL已经宣布开发出符合IEEE 802.16-2004标准的芯片,并且从2006年开始WiMAX技术被逐步引入笔记本电脑中。相信不需要太多时间,WiMax即可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的应用范围主要有:
*中国幅员辽阔,存在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些地方的信息化建设是非常落后的。应用低成本的WiMax技术则可以给那里架起一座信息高速公路,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应用WiMax技术可以迅速部署完成一个高速数据通信网络。例如2008年奥运会期间可以在奥运场馆构建WiMax网络。
*可以使用WiMax技术在大学校园内部署高速无线网络。使用WiFi技术的校园无线网络已经十分普遍,但是WiMax要比WiFi先进很多,WiMax使用很少的基站即可达到整个校园的无线信号无缝连接。
同广泛使用的无线网络相比,WiMax技术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WiFi技术可以提供高达54Mbps的无线接入速度,但是它的传输距离十分有限,仅限于半径约为100米的范围。移动电话系统可以提供非常广阔的传输范围,但是它的接入速度却十分缓慢。WiMax的出现刚好弥补了这两个不足。因此,WiFi(无线局域网),WiMax(无线城域网),3G(无线广域网)三者的结合会创造出一个完美的无线网络。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集成了这三种技术的移动终端能够随时随地提供高速无线连接,借用一句广告语:“未来是无线的”。
2007年10月19日,在国际电信联盟在日内瓦举行的无线通信全体会议上,经过多数国家投票通过,WiMAX正式被批准成为继WCDMA、CDMA2000和TD-SCDMA之后的第四个全球3G标准。